顯示具有 方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方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新動作習慣建立的關鍵 - "它點固定"



常見於右側前臂線、右側線緊繃的情況下,當右手往下擺動時由於筋膜緊繃容易造成整個中軸骨架歪斜,進而影響到另一端左側肩關節的功能性(整個肩胛骨容易下旋)。

在軟組織以及關節處理,靈活性提升後,往往不良的習慣依然會存在,而改變習慣的關鍵在於"它點固定"。如下圖藉由預先穩固左側肩關節,維持一個好的中軸骨骼排列,再讓右手往下擺動。








這種情況下由於身體必須先穩固左側,於是向下擺動的壞習慣就沒辦法被執行,而當反覆的次數足夠,新的習慣及可建立。


關鍵思考: 
1. 常作的伸展動作是不是也是如此,當"它點"沒有正確固定維持時,固然有伸展到的感覺,但其實中軸已經歪斜,伸展也就無法真的達成它該有的效果,反而伸展到了不該伸展的部分。
2. 為什麼有些地方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放鬆,為什麼緊繃都揮之不去,真正該處裡的是緊繃,還是造成緊繃的動作習慣?!

伸展時該注意:
1. 深層的腹式呼吸
2. 肩/髖是否有維持一定的穩定
3. 中軸骨架是否已經歪斜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促進姿態以及動作穩定的關鍵-倒壺訓練

訓練所產生的壓力要不是讓身體更加歪斜緊繃,就是讓身體更加挺直關節中立。如何達到訓練效果又讓身體更加直立?

倒壺的位置是非常好的自我侷限訓練,壺鈴的質心必須通過所需穩定的關節才能以最輕鬆的方式維持穩定,也就是這個特點,倒壺可以滿足達成訓練效果也增進身體排列的目的。


倒壺位置條件:
要能夠開始訓練導壺的位置,肩關節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FMS肩關節篩檢至少要兩分以上,兩分以上所代表的是足夠的關節穩定以及本體感受,在沒有兩分以上之前勢必會以代償的方式進行,也就違背了倒壺的目的。

原理:
倒壺位置時,壺鈴的質心必須通過維持穩定的關節中心,在圖中也就是手腕和手肘,在這種情況下,遠端的關節穩定會一路影響到軀幹以及下肢的關節中立。也就是說倒壺可以自然的促進整體身體排列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確保身體不會因為不當的訓練壓力而導致歪斜。


啞鈴肩推是常見的訓練方式,但這樣的方式沒辦法確保訓練的品質,往往只在意重量的部分而導致身體更加的失衡。將你作啞鈴肩推的重量,拿相同重量的壺鈴作倒壺肩推,如果作不起來或著關節排列走樣,代表的是你不具備足夠的穩定去駕馭這個重量而是被這個重量給駕馭了。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self-limiting exercise(自我侷限訓練) - 維持矯正性訓練成果的關鍵

自我侷限訓練: 達成運動效果但不犧牲動作模式的訓練方式。




姿勢性自我侷現訓練:動作中必須維持兩好的姿勢性,以致於可以保持目前所具備的動作模式條件。

舉例:半跪姿的印地安棒鈴訓練

說明:動作過程中必須保持良好的姿勢性,可以維持肩關節的靈活性以及良好的肩動態穩定、髖靜態穩定。矯正性訓練提升肩關節靈活性後,安排如此的運動可以有效維持矯正所得的成果。





小面積自我侷現訓練:透過縮小的底面積迫使身體必須學會平衡穩定。

 舉例:半跪姿靜態維持。

說明:透過縮小的底面積挑戰髖關節的靜態穩定。矯正性訓練提升髖靈活性後,持續執行如此的訓練可以有效維持矯正所得成果。但在靈活性不足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身體緊繃。




不適性自我侷現訓練:透過不適感的回饋,身體自然學會更好的穩定方式。

舉例:赤腳跑步。

說明:在具備足夠的動作模式條件下,赤腳跑步可以強迫身體選擇更好的跑步方式,短時間會有不適感,但時間久了可以建立正統的跑步方式。相對而言,在不具備足夠的動作模式下,透過厚底的運動鞋保護腳底,短時間不會不適,但長久下來,慢性壓力累積到一定的程度還是會以某種型式表現出來。最弱的環節雖然被掩飾,但終究沒有解決。

握力性自我侷現訓練:在不具備足夠的握力以及正確的關節排列下將無法完成動作,反之若已具備將可以維持現有條件。

舉例:bottom up 壺鈴 肩推

說明: 在具備足夠的肩靈活性條件下,BU壺鈴肩推將可以維持好的肩關節排列以及靈活性。因為身體會自然學習最省力的方式,而最省力的方式剛好也是關節排列最好的情況。但條件不足時將造成遠端的肌肉過度用力緊繃。



呼吸性自我侷限訓練: 透過觀察呼吸品質的優劣,確保核心的正確穩定。

舉例: 鱷魚呼吸

說明: 動作時透過專注在呼吸的品質,避免核心代償穩定。鱷魚呼吸當中觀察呼吸是否直達丹田,可以避免下背、脖子、髖屈肌的過度用力,透過呼吸建立良好的核心穩定習慣。但在靈活性不足的情況下,呼吸將無法提高品質,先改善靈活性再練習可以維持矯正的成果。











簡單分為五類,但其實多數的自我侷限訓練都有一個以上的侷限元素在裡面。矯正性訓練後最重要的是維持成果,透過恰當的侷限訓練安排可以有效維持成果。傳統的回家作業都過於繁雜,學生難以執行,而自我侷限的訓練大多是透過感受去做調整,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少,只需要在課程當下學會,回去執行並不困難。

相對於不斷地幫學生矯正,更重要的是建立學生的獨立性,而透過自我侷限的訓練,恰好可以滿足這個目標。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透過一支鞋子維持一定的動作品質。



將一支鞋子放在拳頭上。

試著從站姿轉換為躺姿,在過程中鞋子不落地。










透過鞋子可以:
1. 提升專注力
2. 維持核心穩定,動作將主要透過肩與髖完成
3. 提供一回饋,若鞋子掉了則代表分心或身體歪斜


再來挑戰鞋子放在拳頭,並將手伸直。











訓練不單單只是組數、次數、速度、高度、重量,品質更是重要的環節。我們的中樞神經不只是會學習正確的動作,錯誤的動作不斷反覆,一樣會變成習慣。透過一支鞋子,給與神經系統一個回饋,讓品質必須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以內,不僅僅是給予身體生理上的刺激,也同時讓身體學習更正確的動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