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高與低閾值策略/high and low threshold strategy

高閾值策略: 高速度、大作用力、大承重時,人體所採用的動作或維持姿態策略。表層的主動肌作用,同時無法深層的腹式呼吸。容易疲勞。

低閾值策略: 低速度、小作用力、小承重時,人體所採用的動作或維持姿態策略。深層的穩定肌維持關節中心位置,能夠深層的腹式呼吸。不容易疲勞。

人體的動作同時包含了兩個策略,只是多少先後之分。

當兩種策略在適當的時機發揮作用,人體的運作就有效率。能夠跑快、跳高,也能夠靜靜坐、站。但當該採取低閾值策略的動作以高閾值的策略完成,就容易疲勞且沒效率。人體基礎的、發育過程中的動作或姿態,如趴、坐、站、走,不應該採用高閾值的策略。

當訓練與生活無法兼顧兩種策略,也就創造了代償習慣。可以舉重、跳高,卻無法久站、靜坐,該採用低閾值策略時,以緊繃維持(gripping)的方式維持姿態,主動肌很快疲勞,呼吸短淺,維持姿態的效率低下。可以表現高超的運動技巧,卻容易下背緊繃、關節發炎疼痛,具備良好的高閾值策略,但卻沒有低閾值策略優先創造好的排列以及關節中心位置。

以高閾值策略完成四足跪的訓練


訓練時,基礎的坐、站、四足跪、躺、趴,都應該有能力以低閾值的策略維持。判斷策略的關鍵在於呼吸,當呼吸是深層的腹式呼吸,策略就是低閾值。當呼吸短淺,表層肌肉緊繃,動作遲頓不順暢,則已經採用高閾值策略於一個基礎的動作。

當呼吸於基礎發展性的動作或姿態無法建立時,應當反思承服於身體,因為此時勉強的訓練,只是強化一個不恰當的高閾值策略,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平衡

人體要能最有效率的運作,需要平衡。

前後的平衡:

骨盆前傾時淺前線中段腹部大開,恥骨往下而下肋往上。淺背線則中段收緊。


核心運作趨向於髖屈肌優先,抑制了腹內壓正常的產生,也就失去保護下背的能力,豎脊肌必須更加用力才能維持區幹挺立。

深淺的平衡:

股骨過度外旋時深前線以及脛骨前肌的三重屈屈被抑制,取而代之的是縫匠肌、腓腸肌的代償屈屈。
代償屈屈


無法正確屈屈的髖關節,股骨頭容易離開中心位置,大腿膝蓋的張力增加以達到代償的穩定,張力增加緊繃穩定沒有效率,也就沒辦法久站,很快疲累。

遠近的平衡:

肱骨外旋脫位無法正常產生扭力時,近端的肩關節無法產生足夠穩定,遠端的屈伸指肌就過度緊繃代償。

時間久了習慣用肘腕取代肩關節發力,強而有力的胸大擴背無法正確發力,慢性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也就產生疼痛。

左右的平衡:

單側淺前臂線的強勢,造成胸腔的旋轉,旋轉又造成肩胛骨位置的改變,肩胛又影響肱骨,失能無力的是對側邊的肩膀。



原先只是左右肩關節的差距,隨著胸腔、腰、薦椎、骨盆又影響到了下肢,左右腳也跟著產生不平衡。



如比薩斜塔一般,一但開始傾斜,傾斜的情況只會慢慢加劇,傾斜的速率也會慢慢增加。無須追求百分百的平衡,但需增加的是對自我身體的意思、承服以及反思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視力不足怎麼看書?

確保有足夠的視力,才能透過視覺去理解書中的道理。有足夠的視力才有足夠的"反應",才能往正確的方向"適應"。

視力之於看書,就像動作模式之於運動訓練。

何謂動作模式?

如下兩圖,在自然的情況下,蹲下的狀態時,圖一的了朋友維持了好的核心軀幹,髖關節活動度足夠,而圖二的小朋友,軀幹彎曲,下背承受了壓力。可以說圖一的小朋友在蹲下時有好的動作模式,而圖二沒有。


想像這兩個小朋友都對打籃球有興趣,都想要跳更高。在跳高的過程會需要應用蹲下的動作模式,圖一的小朋友很快就學會了,圖二的小朋友就算練習了很久也學不會,但父母鼓勵他繼續努力,心想練習多了應該就會了,但卻不知他本身動作模式有問題,終於他膝蓋受傷了。

我們都很清楚沒有視力會看不好書,但我們不瞭解的是動作模式不足就會學不好運動技術。當技術怎麼學都學不好,運動讓身體產生不適時,先考量是不是本身的動作模式已經出現問題。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我們只有一個肩膀?獨力訓練還是一快兒訓練?

雖然說左右邊各有一個肩膀,但其實看似獨立的肩膀深深受到對側肩膀的影響,或著說"我們只有一個肩膀"。



如上圖舉例

右側淺前臂線(上圖橘線)的緊繃 => 導致胸腔向右旋轉 => 胸腔的旋轉導致對側邊肩胛下旋(下圖藍線) => 肩胛位置又導致肱骨外旋(下圖橘線) => 肱骨離開中心位置導致強而有力的擴背肌/胸大肌無法發揮作用,取而代之而發達的是手臂 => 同時菱形肌/提肩胛肌成了維持肩胛穩定的唯一可能,於是又導致肩頸疼痛。



常見於發現單邊較無力時的思維是
左肩較無力 => 左肩多訓練 =>直到重量追上右肩 =>再同時加強

如上的思維訓練策略,忽略了身體的排列早已因右側的強勢而改變,再多的左肩訓練也無法讓關節回歸中心。反倒是積極規律的左肩訓練反而會讓排列更加失衡,改變的排列早已改變左肩的用力策略,而加強這樣代償的策略只會讓代償更加嚴重。


另外一種全身性/全面性的思維
左肩較無力 => 是否關節排列沒有在該在的位置 => 胸腔是否旋轉/是否高低肩 => 左邊是否受到右側臂線的影響 =>找出問題 => 擬訂改善策略 => 放鬆處理右側臂線筋膜 => 改善胸腔旋轉歪斜 =>左側肩胛自然歸位 => 肱骨關節鬆動回到中立位置 => 排列改善後重新訓練左肩的動作習慣策略 =>品質改善後增加訓練的量,讓習慣固著 => 兩邊力量趨於平衡


人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單一關節、單一肌肉的思維無法創造全面性的結果,或許,"我們只有一個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