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承認自己的脆弱是進步的第一步


曾經肌肉是我的"武裝",
他人的肯定是我繼續的動力,
但再厚實的臂膀也無法掩飾內心的脆弱,
由於他人的"認同"無法"承認"關節已在哀嚎的"脆弱",
由於他人的"認同"無法"承認"肌肉失衡所帶來的慢性疼痛,
由於他人的"認同"無法"承認"筋膜拉扯所影響的睡眠,
唯有承認脆弱才能卸下武裝,
自在的作我自己。


當自信建立在他人的認同之上,勢必隨波逐流為他人而活。當所作所為建立在他人的認同之上,真實脆弱的"我"只能被重重的武裝。唯有卸下武裝,承認自己的脆弱,才能自在的作自己。

我的身材、我開的車、我說的話、我的成績、我的地位,表象上的一切都可以和"我"建立聯結,而最原始"不能死"的衝動將重重的武裝捍衛"我的一切",但這一切並不是"我"。當認清了這一點,"我"與"我的一切"將能夠切割,不再需要因為自卑而裝得自信。當"死"於死之前,將獲重生自由。

Whatever we treasure for ourselves separates us from others; our possessions are our limitations.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你準備好硬舉了嗎?如何判斷身體具不具備硬舉的條件?

硬舉是非常好的全身性訓練。

但在開始訓練之前,你的身體準備好了嗎?

適應是盲目的,在開始訓練之前,先確保身體具備足夠的條件,讓適應是往好的方向,"move well enough to respond, move often enough to adapt"- Gray Cook.

透過簡單的"前彎摸腳"測試,便可以知道身體條件足夠與否。

測試:
1. 腳併攏,包含大拇指。
2. 自然往前彎,試著輕鬆摸腳趾。
3. 維持摸住腳趾,深呼吸三次。

可能結果與代表的意義:
結果1.  可以輕鬆模住腳趾並完成三次深度腹式呼吸,同時薦椎與水平面夾角30度以內。
代表身體條件1.   A:在Hinge(髖往後)時,肌肉激發的順序正確,核心產生正確的腹內壓,髖曲肌再把整個軀幹往下帶,在下帶的過程中腹內壓維持。這正是硬舉動作時所需具備的肌肉激發順序。
B: 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沒有顯著侷限,髖關節在中心位置(joint centration), 關節囊沒有顯著侷限。

結果2.  無法碰觸腳趾,無法正常自然深層呼吸,薦椎夾角30度以上。
代表身體條件2.   A: 髖關節功能異常,肌肉激發順序上,髖曲肌激發太快,導致還未下彎骨盆已前傾,限制腹內壓的產生,同時減少髖曲的角度,下彎階段由於核心不穩腹內外斜與下背過度參與緊繃,不足的髖曲角度由脊椎曲取代,也增加了頸伸肌的代償。
B: 淺背線、關節囊可能具有靈活性的不足需要處理。


條件不足下硬練,可以得到生理上的適應,但關節的勞損、心靈上依賴表象、錯誤動作習慣的建立都伴隨而來。訓練之前,先檢視自己身體條件,條件不足下硬練,就像輪胎沒氣還是執意開車一般,隨著時間問題將被擴大,終導致情況的不可逆。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見微知著-坐姿體前彎中的資訊

坐姿體前彎包含了重要的資訊,不是哪裡緊哪裡鬆而是動作習慣。

一個較差的體前彎代表的是,在身體作前曲(multi segmental flexion)時,優先採用脊椎彎曲的策略,當脊椎無法再彎曲時才以髖曲繼續,缺點在於優先採用脊椎彎曲時會大大破壞核心的穩定,以至於到達一定角度腿後便緊縮保護(不是真的靈活性不足),避免讓頭敲到地上。



 此時受測者會感受到腿後緊繃,但真正該改變的是動作習慣本身,而不是作腿後的伸展,因為緊繃是中樞神經叫它剎車緊繃而不是它真的靈活性不足。許多長期練習瑜珈的人,會花很多時間伸展不該伸展的腿後,以致於肌肉真的長度改變,而體前彎似乎也進步了,但其實只是腿後的反應變慢,不但沒有真的改變習慣,反而還破壞肌肉原始的保護機制。


一個好的體前彎所代表的是,動作以髖主導,整個核心維持,當髖曲角度應用完,最後才以胸椎曲的方式完成動作。

如此的動作習慣能夠保護脆弱的腰部,徹底應用髖與胸椎的靈活性。

一個簡單的坐姿體前彎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動作習慣,是以髖主導還是以腰主導。

要改變一個動作習慣該改變的是動作習慣本身而不是伸展單一肌肉。神經控制的問題通常只會有生理緊繃的表象,依循表象解決問題將創造更大的問題,只有深入徹底了解才能避免因為方向錯誤而造成的不可逆結果。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ASLR見微知著

ASLR是FMS七個篩檢動作的其中一個。


透過這一個動作可以得到兩個資訊。一個是肌肉激發的順序性(sequencing), 一個是不平衡(asymmetry)。



當腳抬不高,甚至只有 一分的程度,代表的是肌肉激發的順序不對。髖曲的激發優先於核心整體的激發,所以腳還沒動,骨盆就預先前傾,這種情況下會大大降低髖曲的角度,增加下背緊繃與壓力。

而ASLR順序如此,更高階的動作也會採用相同激發的策略。站姿時骨盆保持在前傾的位置,壓力累積於下背以及膝關節。一個靜態姿勢的維持其實就是肌肉激發順序的問題,是沒辦法透過意識勉強作出表象而改善。




另外可以看出的是身體的不平衡。假若左一右三,代表的是左邊的髖曲能力不足,而右邊髖曲能力很好。

同樣的更高階的動作也會把如此的動作模式表現出來。步態時右腳將可以往前跨比較大部,而左腳就比較沒辦法。步態如此將造成骨盆不均衡的慢性壓力。


於是在考慮學習高超的技巧,或矯正更高階的動作模式之前,先矯正ASLR的部分,將事半功倍。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棒式是多餘的訓練動作?!核心訓練作對了嗎?!

棒式是常見的訓練動作,由於很快能夠感受到用力的感覺,讓人有訓練效果很好的假象。


對於核心的觀念邏輯與實際情況的對比如下

1:  
一般觀念: 核心有用力,有酸痛的感覺,我對核心達成了一個有效的訓練。

實際情況: 核心主要的工作不是反覆的用力,核心主要的工作是傳遞力量、穩定軀幹,這些工作都是透過反射所完成,不需要酸痛也可以增進核心的反射,當你把核心當作主動肌去作訓練反而會讓核心更加的遲鈍,也就是增加運動傷害的機會。

舉例: 棒式訓練時,要求時間的長短,直到身體變形為止。

2:
一般觀念: 核心是由肌肉組成,這些肌肉更有力量,我的核心就更好。

實際情況: 肌肉只是核心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神經控制的部分,肌肉再怎麼發達,神經沒有恰當反射穩定,再粗壯的身體也不代表不會受傷。

舉例: 透過棒式、側棒式、捲腹等等動作加強核心肌肉的面向。

3.
一般觀念:  我的核心在這個姿態很好,在其他姿態也一定很好。

實際情況: 核心的好壞在每個姿態、動作都是獨立的,因為在每個姿態、動作,地心引力給予身體的挑戰以及腳底板對於接觸面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頭部的位置都會影響耳內的平衡器官,而這些複雜的資訊一切都會再在腦中處理分析後,再由神經控制核心反射。

舉例: 棒式的時間可以作得再久,也不代表你的核心就是穩定的,因為多數的核心都在立姿的情況下反射,而棒式只是一個俯臥姿的姿勢,對於立姿的動作沒有實質幫助。

4.
一般觀念: 核心訓練是特定的一些訓練。只有能讓核心酸痛的才是?!

實際情況:  在任何一個姿態或動作都可以作核心訓練。核心沒有痠痛不代表神經沒有被訓練到。

舉例:  多數的運動都是在腳底板和地面接觸的情況下進行,也就是立姿,但多數人作核心卻是在俯臥、仰臥的姿態作訓練。其實力姿的核心訓練才比較能被運動或著日常功能應用。


5.
一般觀念: 核心訓練著重在肌肉有沒有感受。

實際情況: 核心訓練最需要專注的部分是呼吸。呼吸的好壞是深層核心好壞最直接的反射,當核心代償以高張力的方式維持姿態,第一個被破壞的就是良好的腹式呼吸,在這種情況下反複訓練,只會讓代償更加嚴重。

舉例: 棒式訓練時只注意外表良好姿態的假象,卻忽略呼吸早就失去功能,胸式且短淺。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促進姿態以及動作穩定的關鍵-倒壺訓練

訓練所產生的壓力要不是讓身體更加歪斜緊繃,就是讓身體更加挺直關節中立。如何達到訓練效果又讓身體更加直立?

倒壺的位置是非常好的自我侷限訓練,壺鈴的質心必須通過所需穩定的關節才能以最輕鬆的方式維持穩定,也就是這個特點,倒壺可以滿足達成訓練效果也增進身體排列的目的。


倒壺位置條件:
要能夠開始訓練導壺的位置,肩關節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FMS肩關節篩檢至少要兩分以上,兩分以上所代表的是足夠的關節穩定以及本體感受,在沒有兩分以上之前勢必會以代償的方式進行,也就違背了倒壺的目的。

原理:
倒壺位置時,壺鈴的質心必須通過維持穩定的關節中心,在圖中也就是手腕和手肘,在這種情況下,遠端的關節穩定會一路影響到軀幹以及下肢的關節中立。也就是說倒壺可以自然的促進整體身體排列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確保身體不會因為不當的訓練壓力而導致歪斜。


啞鈴肩推是常見的訓練方式,但這樣的方式沒辦法確保訓練的品質,往往只在意重量的部分而導致身體更加的失衡。將你作啞鈴肩推的重量,拿相同重量的壺鈴作倒壺肩推,如果作不起來或著關節排列走樣,代表的是你不具備足夠的穩定去駕馭這個重量而是被這個重量給駕馭了。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姿態訓練應優先於動態動作訓練。

每一個動態的動作都由前後兩個靜態的動作所組成。

力量(strength)不僅僅是動態動作對抗阻力也是靜態姿勢對抗地心引力。

以lunge為例。


Lunge由初始的姿勢以及高跪姿所構成。

初始姿勢
高跪姿

當前後兩個姿勢維持不佳的情況下,整個lunge的過程也不可能穩定。相對而言若兩個姿勢維持穩定,Lunge也沒有理由作不好。

姿勢維持優良的條件如下:
1. 飽滿的腹式呼吸
2. 身體排列中立
3. 扎實的底面積接觸

Bottom up kettlebell 是一個好的方式讓以上條件自然反射,但前提是必須具備足夠的靈活性。




姿態訓練優先於動態訓練,將避免你未來還需要反過來矯正表層核心代償深層核心所需的時間。定靜安慮得,人生如此,訓練也如此。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停止跑步開始跳繩!?

跑步是對稱的運動,但多數人越跑身體歪斜卻越嚴重,why?



原因是身體本來就已經歪斜了。

科技的便利卻也帶來環境壓力,環境壓力長時間累積,造成前後以及左右的不對稱性。跑步是對稱的運動,但對稱的運動加諸於一個不對稱的身體,身體還是會越來越不對稱。在不對稱的情況下,運動本身必須具備有把關的效果。所謂把關,就是在身體排列走樣,呼吸侷限的情況下,運動將無法進行,適時的提醒運動者不該再繼續。

跑步本身不具備把關的效果,在陀背、左右步幅差距過大、髖關節不穩定的情況下,一樣可以繼續跑下去。

髖不穩定

核心歪斜

駝背

相對而言,跳繩在不正確的姿勢下會沒辦法繼續進行,當疲累穩定性下降,主動肌取代穩定肌保持穩定之時,繩子會自然勾在腳上,停止繼續訓練。


跳繩把關(如上圖)
1. 正確的體態,胸椎伸展、挺胸、骨盆中立。
2. 前腳掌著地,壓力僅僅累積於容易恢復的肌肉纖維之中。
3. 髖關節自然反射穩定。
4. 飽滿的腹式呼吸,自然的核心穩定。

當上述其中一項沒辦法被滿足之時,訓練勢必因為繩子不停的勾到腳,而必須停止。


在考慮跑步之前先考慮跳繩,如果沒辦法成功執行跳繩,那你更不適合跑步,作得到不代表作得對。時間終將擴大錯誤的行為,一開始是護膝、護腰、護踝,時間久了就是不可逆的結構傷害,在開始訓練之前多花一點時間靜心研究,長遠來看,事半功倍。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self-limiting exercise(自我侷限訓練) - 維持矯正性訓練成果的關鍵

自我侷限訓練: 達成運動效果但不犧牲動作模式的訓練方式。




姿勢性自我侷現訓練:動作中必須維持兩好的姿勢性,以致於可以保持目前所具備的動作模式條件。

舉例:半跪姿的印地安棒鈴訓練

說明:動作過程中必須保持良好的姿勢性,可以維持肩關節的靈活性以及良好的肩動態穩定、髖靜態穩定。矯正性訓練提升肩關節靈活性後,安排如此的運動可以有效維持矯正所得的成果。





小面積自我侷現訓練:透過縮小的底面積迫使身體必須學會平衡穩定。

 舉例:半跪姿靜態維持。

說明:透過縮小的底面積挑戰髖關節的靜態穩定。矯正性訓練提升髖靈活性後,持續執行如此的訓練可以有效維持矯正所得成果。但在靈活性不足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身體緊繃。




不適性自我侷現訓練:透過不適感的回饋,身體自然學會更好的穩定方式。

舉例:赤腳跑步。

說明:在具備足夠的動作模式條件下,赤腳跑步可以強迫身體選擇更好的跑步方式,短時間會有不適感,但時間久了可以建立正統的跑步方式。相對而言,在不具備足夠的動作模式下,透過厚底的運動鞋保護腳底,短時間不會不適,但長久下來,慢性壓力累積到一定的程度還是會以某種型式表現出來。最弱的環節雖然被掩飾,但終究沒有解決。

握力性自我侷現訓練:在不具備足夠的握力以及正確的關節排列下將無法完成動作,反之若已具備將可以維持現有條件。

舉例:bottom up 壺鈴 肩推

說明: 在具備足夠的肩靈活性條件下,BU壺鈴肩推將可以維持好的肩關節排列以及靈活性。因為身體會自然學習最省力的方式,而最省力的方式剛好也是關節排列最好的情況。但條件不足時將造成遠端的肌肉過度用力緊繃。



呼吸性自我侷限訓練: 透過觀察呼吸品質的優劣,確保核心的正確穩定。

舉例: 鱷魚呼吸

說明: 動作時透過專注在呼吸的品質,避免核心代償穩定。鱷魚呼吸當中觀察呼吸是否直達丹田,可以避免下背、脖子、髖屈肌的過度用力,透過呼吸建立良好的核心穩定習慣。但在靈活性不足的情況下,呼吸將無法提高品質,先改善靈活性再練習可以維持矯正的成果。











簡單分為五類,但其實多數的自我侷限訓練都有一個以上的侷限元素在裡面。矯正性訓練後最重要的是維持成果,透過恰當的侷限訓練安排可以有效維持成果。傳統的回家作業都過於繁雜,學生難以執行,而自我侷限的訓練大多是透過感受去做調整,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少,只需要在課程當下學會,回去執行並不困難。

相對於不斷地幫學生矯正,更重要的是建立學生的獨立性,而透過自我侷限的訓練,恰好可以滿足這個目標。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從道德經看訓練爆發力的時機?!

清靜無為,順應自然。

你可曾經看過一朵花"急著"長大?




週期化訓練後期勢必走向爆發力訓練(power),但除了肌耐力、肌肥大、肌力之外,在執行爆發力訓練之前還有沒有更需要考慮的環結?



以三關節伸展為舉例。
負責這個工作的有:
A:臀大肌
B:大腿
C:小腿

工作效率:
A>>B>>C


但在肌肉失衡代償的情況下,A擺爛,B與C加班作他們不擅長的工作。當不適合的肌肉加班作他不擅長的工作,訓練效率低落,運動傷害機率勢必增加。

如果從表面觀察容易以以下邏輯作處理:
爆發力不好=>應該作更多爆發力訓練=>失衡更加嚴重=>運動傷害

ABC三者所使用的比例是由中樞神經所控制。關節排列、呼吸、肌肉緊繃、靈活性都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在快速的訓練一個動作模式之前(爆發力訓練),更應該考慮的是目前的神經控制,假使比例不對,訓練只是在一個錯誤比例的基礎上擴大生理條件。


換個方式思考:
爆發力不好=>動作模式失能=>矯正動作模式=>動作模式改善後再爆發力訓練=>訓練效果顯著/運動傷害機率低

舉例:
snatch不好=> FMS: ASLR/TSPU/DS動作模式不足=>矯正=>改善後再爆發力訓練







訓練所著重的是細節、深度與調和,就像花朵總是在最恰當的時機綻放。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為什麼看似正確的站姿與坐姿卻還是容易痠痛,正確的坐姿與站姿是否存在?!

在各種媒介常常可以看到正確的站姿、坐姿的圖片或文字敘述,但模仿圖片文字所描述的,卻還是沒辦法緩解久坐或站的不適?


會想要模仿的邏輯如下

站坐久了會不適=>姿勢不正確=>作正確的姿勢=>不適解除

問題出在於姿勢本身是一個反射不是"作"出來的,肌肉張力的分配,呼吸的配合,關節的排列等等都由神經系統所資配,而這個資配大多是一個反射。何曾看過嬰兒透過正確體態的書籍去學習姿勢?!

不適的出現所代表的是神經系統已經選擇了較沒有效率的方式維持姿勢,肌肉的張力分配,呼吸等等也跟著一起做了改變。當失衡已經產生,再去學習"正確"的站坐姿勢等於展開一場身體內的戰爭。

以常見骨盆前傾(圖一)的例子為例,大腿腰部的肌肉過度被激發,此時如果刻意要作一個正確站姿的表象,會利用緊繃維持的方式,透過腹部臀部更用力的收縮把骨盆帶回中立(圖二),但這個過程也更加抑制了正常的呼吸,而正確的呼吸正是為持核心最有效的方法(最不容易不適的方法),時間久了,是不是又建立了新的代償模式?!觀察嬰兒的站姿,呼吸是多麼的飽滿,維持姿勢是多麼的輕盈。

圖一

圖二

矯正根源的邏輯如下

站坐不適=>肌肉失衡已產生,呼吸已沒有效率=>恢復原始肌肉張力分布,練習正確呼吸方式=>在站姿坐姿挑戰呼吸以及身體排列=>以最自然的方式維持姿勢


同樣以骨盆前傾的站姿為例:
依照以上邏輯處理:

1. 放鬆下交叉綜合症所有過度活躍的肌肉

2. 從仰俯臥,四足跪,高跪,一路到站姿挑戰呼吸以及身體排列

3. 確立站姿時飽滿的呼吸(腹內壓),隨時保持對呼吸的意識






Appearances can be deceiving. 
人如此,姿勢似乎也如此。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肌肉緊繃只是個訊號,該處理的是訊號底下的原因而非訊號本身。

右側內收肌群緊繃(訊號)

肌肉緊繃 => 放鬆/伸展
如果以以上邏輯處理,那運動處方很可能如下。

放鬆
伸展

但肌肉緊繃只是個訊號,會持續緊繃是因為日常生活或訓練中的動作持續以緊繃的方式使用這肌肉。如果造成緊繃的動作習慣、姿態習慣沒有適當矯正,這個訊號會持續出現,不論你花了多少時間處理訊號


肌肉緊繃=>什麼動作或姿態模式造成=>放鬆/伸展過度緊繃的區域=>在有控制的情況下建立新的動作模式=>強化正確動作模式/避免緊繃訊號出現

以以上邏輯,我的學生在深蹲模式當中持續不當使用過多的右側內收肌群穩定。從下圖中也可以從骨盆歪斜看出肌肉失衡對動作模式的影響。


以以下方式做處理。
1. 放鬆伸展過度使用的區域。
2. 依造continuum的概念,從最低階的rolling一直建立到深蹲的動作模式。
3. 在無負重的情況下強化動作模式。
4. 在有負重的情況下儲存動作模式。


結果: 改善動作模式,解除肌肉緊繃訊號


Power over others is weakness disguised as strength. 人與人之間是如此,肉與肉之間好像也是如此?!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魔鬼藏在細節裡,表面的美好掩飾了核心訓練最該注重的部分。

表面上看來,四足跪姿抬左手和抬右手時都表現出不錯的穩定性和核心的維持。
抬右手

抬左手


然而實際上!?兩隻手中樞神經各採取了不同的核心策略來維持姿勢。可以從下方由下往上拍的照片看出。

抬左手時,核心採取了較有效率的維持方式,身體排列、呼吸都維持一定的品質,同時右肩也維持了優良的閉鎖鍊穩定性。

抬左手
 而在抬右手時,核心採取了緊繃維持的方式(gripping)  ,穩定性由表層負責動作的肌肉維持相當沒有效率,可以看出身體的排列完全跑掉、呼吸侷限,整個身體的維持相當消耗能量。
抬右手

如果透過組數和次數去衡量抬左和抬右的差異,會發現抬右較差。但是抬右較差是一個力量不足、生理條件上的問題,還是一個神經對肌肉控制沒有效率的問題?!如果只是加強抬右的組數還有次數,這樣是以一個生理的角度去處理神經控制的問題,到最後只是強化了代償模式,得到一個好像比較好的假象。

神經控制的問題要以神經控制的方法解決。
1. 找到肌肉抑制促進的關連性
2. 除去靈活性的侷限
3. 在適當的姿勢去挑戰穩定性,建立呼吸與動作的關連性
4. 不斷往更複雜的動作挑戰,盡可能維持成果


以四足跪抬右手為例子。

1. inhibited muscle: diaphragm/L hip iliopsoas  ,facilitated muscle: L QL/R pec minor major/ R hip adductors

2. 去除上述靈活性限制因子

3,4. 在continuum之中挑戰穩定性並建立正確的呼吸模式




What counts can't always be counted, what can be counted doesn't always count.  - Albert Einstein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為什麼矯正訓練沒有成效?

一個吸菸酗酒生活不正常的人。請問調整他的飲食對他的健康有幫助,還是戒菸戒酒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有幫助?


一個正在胡做kettlebell swing的人,請問伸展他的腿後腱肌群對他的動作有幫助還是先戒掉kettlebell swing對他的動作有幫助?




在kettlebell swing(KBS)的continuum之中,KBS是最複雜最有速度的一個動作,對神經肌肉控制的要求是最大的。一個爭對更低階級的矯正訓練沒辦法對KBS產生作用。

假設一個人ASLR、LSTT、TT都具備足夠的條件,現在矯正訓練的目標是要修正DL的動作,那麼KBS勢必得先從訓練中捨棄,不然這個矯正訓練勢必沒有效果。



在訓練的continuum之中,越是複雜越是有速度的動作越是能維持這個特定的動作習慣。當設計矯正訓練,必須考慮目前所爭對的動作,如果有更複雜更有速度的動作在訓練計畫之內,則矯正訓練勢必沒有功效。

相反來說,如果可以按部就班,在continuum之中紮實的往上爬,當爬到最高階的時候,只要透過訓練高階的動作,低階的能力就都可以維持!

訓練不單單是做該做的,同時移除不該做的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肌耐力/姿勢維持的限制因素是穩定肌而非主動肌。Train the carry before the lift.

運動同時會用到穩定與主動肌。

穩定肌用於維持身體排列,主動肌用於產生動作。

以跑步為例子。主動肌是臀大肌、腿後,穩定肌是橫隔膜、多列肌、骨盆底。

當穩定肌失去該有的功能,下背、髖屈、胸鎖乳突等等就開始替代,替代造成身體排列改變,而改變的身體排列又造成肺臟使用空間下降,最後導致提前疲累。造成疲累的是穩定肌,不是主動肌。


以硬舉為例子。
能舉起多重,只代表妳的主動肌能舉起多重,不代表妳在動作過程正確使用了該使用的穩定肌。


相對來講,農夫站或農夫走,在正確呼吸的前提下,訓練的是穩定肌。而這些穩定肌與身體排列正是硬舉時所用到的,農夫走應該優先於硬舉,先強化穩定再追求重量。硬舉所能舉起的重量應該也要能農夫走一百公尺,那麼妳才有足夠的穩定去滿足主動肌的要求。


又以肩推為例。

妳能夠bottom up多重才應該肩推多重,因為能bottom up多重的限制因素是穩定肌以及身體排列,如果沒辦法bottom up那麼重卻還是要做肩推,肩推過程中所應用的穩定其實是代償。時間久了,會習慣以代償的方式穩定,同時呼吸的方式也會養成較淺的胸式呼吸。



結論:
Endurance is limited by stabilizers not prime movers. Train the carry before the lift.